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9月30号,巴菲特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这段总结陈词为轰轰烈烈的巴比慈善晚宴划上了句号,但是,宴会所引发的人们对于慈善领域的思考却热度不减,成了接下来的十一黄金周里人们聚会的谈资。中国慈善事业,遇到了哪些困扰?还处于懵懂期的中国慈善业,方向在哪里?请听中央台记者任杰的报道《慈善之惑》:

2010年9月29号,北京拉斐特城堡酒店,两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微软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以及“最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和中国50位顶级富豪一道,用1个小时20分钟的时间共同讨论了慈善问题。这场晚宴注定是2010年中国最财大气粗,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宴席。在宴会的前前后后,舆论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对中国的慈善事业展开了探讨:

第一种声音:慈善制度之殇是慈善事业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坎儿:

“开玩笑说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他没身份证,但是他得上学呀,在目前他就会被社会很多的希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专业化、透明化发展的人的质疑,做公益的项目的法律结构是不清晰的。”

9月12号,壹基金计划发起人李连杰向媒体的这番诉苦,让更多人第一次了解了 “壹基金”面临的危机,同时,也让更多人接触到了中国现行的慈善制度,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慈善制度现在主要是由几个方面构成,一个方面慈善组织特别是基金会条例,另外有一套税收,就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两个法律来保障,还有一系列的其他方面的政策。应该说这些年慈善制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是08年以后实际上因为汶川地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慈善热情,我们的制度、管理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现实。 第二种声音:中国缺乏透明的、高效的慈善组织,中国富豪对基金会运作缺乏信心,影响捐助热情。

第三种声音:中国国情特殊,中国富豪和美国富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此次慈善晚宴活动主办方之一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晚宴主持人杨澜:

“中国民间资本的积累仅有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时间,目前很多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他们如果在高效运作,能够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其实我们应该让一部分资本留在这样的企业当中,使它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四种声音:新兴富豪群体慈善精神的匮乏,不是怎么捐,而是捐不捐的问题。

慈善观念呈现这样井喷式的对撞,恐怕是这一次慈善宴会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那么,这么多的因素中,哪个是瓶颈性的?可以实现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呢?

当记者把林林总总的分析讲给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先生时,这位在民政部供职多年的官员首先肯定并坦承了我国慈善制度的有待改进之处:

王振耀:一个方面主要是说的基金会也好,其他组织也好,注册的时候一致要主管单位。那么这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一个规定,大家都觉得很不方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税收减免的制度,一个是现在的规定落实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另外我们的一些大额的股票捐赠还缺乏一系列的明确的规定。 那么,哪个因素才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人意料的,王振耀先生给出了第五种声音:

我们现在整个国家有一种传统文化,整个社会特别把道德标准提的过高。然后对富人也好,对一般人也好,做慈善都要求的条件太高,这样一来组织行为不好规范,也不好现代化,也不好专业化。个人做慈善夜很不方便,要不就被舆论盯的很紧,做慈善的人一旦有一个毛病全社会攻之,好像比不做慈善罪恶还大。所以富豪开始害怕慈善,名人开始害怕慈善,我觉得我们全社会在这次巴比慈善晚宴之后应该很深刻的来反思一下。

慈善的含义是舍己的爱,爱人类,她本身就是一个温暖的、令人愉快的话题。就像王振耀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讲的那样,中国慈善事业的更大图景,需要我们每个人更多的理解和扶持,也需要每个有心人的真诚付出,这其中包括先富裕起来的有钱人,也包括我们每个人。

简单地把“慈善”理解为表达爱心或者捐钱,都是偏颇的。但愿这一波的关注热潮可以让更多国人了解和投入慈善事业,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我国的慈善专业化程度,提升慈善效率。从国情出发,只有让中国的输血性慈善逐步转变成为造血性慈善,才能让慈善真正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话题:



0

推荐

王振耀

王振耀

16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