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年10月22日09:13  来源:中国企业家 

对中国人来说,如果希望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一个启示:代代做慈善,家风好,家业继承也必然好。我认为做慈善,就是给下一代人最好的礼物

编者按:

据《东莞时报》报道,在10月20日的“东莞慈善论坛”上,就中国慈善事业现状、如何将慈善基因融入社会等内容,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进行了阐述。

谈及美国慈善事业对中国的启发时,王振耀表示,洛克菲勒家族创立的基金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王振耀指出,洛克菲勒家族代代投身慈善,这一家风的传承,使洛克菲勒家族的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关于如何教育“富二代”,王振耀认为,对中国企业家而言,如果希望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就应教会子女从事慈善,这才是最好的遗产。

以下为王振耀观点摘录。

王振耀: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慈善事业的高速发展期。制度创新、组织发展、社会参与、捐赠增长,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05年至今,仅仅五年时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国外需要几十年发展才能完成的过程。

目前,国民对慈善的传统思维惯性是慈善发展的障碍。如过度的政治化,社会组织机械模仿政府活动方式,人们对社会组织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再比如,过度道德化,对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对捐赠人的道德水准要求过高。

中国的富豪不是“不愿”(参与慈善),而是“不会”。“不会”就是“不懂”,它跟“不愿”是两个概念。如果把这两种问题混淆起来,容易造成一种伤害,不能将慈善变成道德法庭。这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矛盾分不开。

中国富豪做大慈善的时候,存在政策不配套的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册基金会时要找主管单位审批,富豪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手段跟主管单位打交道,存在行为错位;二是富豪捐赠无法办理免税,体制理不顺,这跟国外差距比较大。

美国社会已经融入了慈善的基因,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第一代洛克菲勒创业的时候,每周领18美元的工资,就捐出去10%。基金会创立并传承至第三代时,又在原有基础上创建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而后还设立了咨询委员会,从事慈善和研究工作。

对中国人来说,如果希望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一个启示:代代做慈善,家风好,家业继承也必然好。

现在不是在研究如何教育富二代吗?我认为做慈善,就是最好的教育。我跟很多富人交流发现,他们已经认识到做慈善是最好的遗产,是给下一代人最好的礼物。

我认为,巴菲特、盖茨访华并举行慈善晚宴触发了中国社会又一轮慈善热,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和思考,在慈善领域产生的影响,不亚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有些组织喜欢动员那些受惠的群众给捐赠人写感谢信,逢年过节发感恩短信啊。如果没有做到,就用道德去谴责。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捐赠人做慈善,不能居高临下,不要期望感恩,富豪参与慈善要有很深的平民情怀。

观察中国富豪慈善,行动比语言更有效,很多富豪已经在以多种形式做慈善。我们同时要注意到一点,中国的富豪群体刚刚起来,也就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我们要制造善意的压力,以表扬给压力,而不是以批评给压力。富人慈善出了程序上的差错,给他宽容,不要弄成道德审判。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社会总喜欢追究富人慈善的动机,一定程度上这是“清流思想”的体现,不应在慈善领域提出特别高的让人没法实行的道德标准,这种倾向引导不好可能对慈善是造成大的打击,从而导致慈善在空泛的语境中逐步退化。(摘自《东莞时报》,有删节)

 

话题:



0

推荐

王振耀

王振耀

16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

文章